強迫症患者的深層問題是,他的母親太愛他了。
根據心理分析理論,強迫症患者無非想敵擋母親對他的愛,那份充滿佔有、肉慾的愛。
拉岡學者Paul Verhaeghe說:「歇斯底里患者吸納他者的所有,而強迫症患者卻剛好相反,他們拒絕、甚至排擠他者的一切,不與人連合,用盡一切方法與人分離。」
拒絕母親的愛
為什麼孩子會拒絕母親的愛呢?
1. 這涉及愛的本質,這根本不是母子的愛,而是女人與情人的愛,是一種充滿佔有、肉慾的愛。母親把對丈夫的一份愛(或對愛的欠缺),投射到孩子身上,孩子感到吃不消,便竭力作出防衛、反抗。
2. 孩子欠缺愛的條件。要知道,愛需要有一定的條件,就是了解自己與語言能力。當孩子的自我仍未成形,且欠缺表達自己的能力,便無力與對方討價還價。面對母親強烈的要求,孩子只會屈從、就範;但「自我」並不因此而消失,它透過強迫症的種種症狀,與人劃清界線,守護城池。
強迫症的肛門性格特徵
強迫症患者為求守護自我的界線,會用盡一切方法不接近對方,形成弗洛伊德所說的「肛門性格」,這種性格主要有三個特徵:
1. 講究條理:為什麼要講究條理呢?因為有條理,便有規矩,別人便不可胡作非為,便可以守護自我的安全界線。
2. 吝惜:為什麼對人吝惜?因為兩不相欠,便能與人涇渭分明。
3. 頑固:什麼是頑固?就是不肯作出半分妥協;強迫症患者內心深處有一種恐懼,害怕一妥協,別人便會恣意妄為。
症狀的深層意義
從這個角度去理解,我們便不難明白強迫症症狀的深層意義:
1. 絕對乾淨:要完全的乾淨,不讓人玷污,任何污漬都代表別人的僭越,所以要作出防衛。
2. 絕對完美:做事要絕對完美,因為有任何瑕疵,別人便有機會追討我的過犯,越過城池。
3. 絕對隱藏:有些強迫症患者甚至擔心別人聽到自己的思想、內心的聲音。強迫症患者擔心,當別人知道自己的意向,對方便會越過界線,引發衝突。
但強迫症患者越壓抑自己的思想,思想便越揮之不去,於是滿腦子都被某種思想佔據。
父母別跟孩子談戀愛
所以,父母千萬別跟孩子談戀愛,孩子的心智未成熟,會對愛感到壓力,當不懂得化解與父母的衝突,便會竭力否定自己的欲望,另一方面卻築起城牆,守護自我。
作為父母,要反省有沒有把夫妻的愛投射到孩子身上,令孩子本能地作出反抗。父母必須正視自己的婚姻問題,而不是讓兒子或女兒成為小情人,假借愛的名去解決自身的寂寞。
強迫症作為一種防衛機制
強迫症是一種關乎守護空間、訂立界線的心理策略,是一種本能的原始反應,但這些策略在現代社會其實是不奏效的。
我們生活的世界,並不像中世紀的莊園,可以設下防線,不讓陌生人或敵人闖入。在現代社會,人與人的關係非常密切,須分工合作,須互相溝通,亦須尋求共識。與人劃清界線,只是痴人說夢,活在自己幻想出來的安全世界。
因為這種幻想,強迫症患者建構出種種稀奇古怪的「儀式」:例如走多少步,便要碰欄杆一次;早上不與某人打招呼,害怕打過打呼,便會有不吉利的事情發生。這些「儀式」,在別人眼中當然非常可笑;但在強迫症患者眼中,無非是想與人劃清界線。
強迫症患者的輔導指引
為強迫症患者提供心理輔導,主要有下列四個方向:
1. 強迫症患者必須接受,他者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人,根本不能以空間的界定,阻止他們僭越、阻止他們任意妄為。
2. 唯一辦法是與他者進行語言溝通,讓對方明白你的欲望,達成某程度的共識,別人才不會(有意或無意)踐踏你的尊嚴。
3. 強迫症患者必須明白,欲望總是死心不息(可能與多巴胺分泌有關),不由我們的意志轉移;適當的表達自己,才能減低內心的焦躁與不安,隱藏自己(在生理上)是行不通的。
4. 強迫症常常說「無所謂」,這種習慣必須戒除。強迫症患者其實不是真的「無所謂」,而是在成長過程中,自己的欲望節節敗退,才逐漸放棄行使自己欲望的主權。「無所謂」,是內心的欲望仍未找到它的語言載體。
身體才是欲望的起點
強迫症患者一般會看很多書(書是死物,不會與人發生衝突),但看書對強迫症是沒有幫助的。身體,才是欲望的起點;那些身體中模糊和隱藏的知覺,才最需要被照顧、被語言化。自我的建立,是透過一點一滴為知覺命名、建構而成。強迫症患者需要的是生命書寫,而不是吸收一大堆不屬於他們、不代表他們的資訊──在腦內翻騰、卻揮之不去。
心理分析取向的輔導,是幫助強迫症患者替生命的躁動、沉默的耳語命名,讓身體跟上語言,而不是讓知覺與語言脫軌。別人(懂得)尊重你,是因為你能夠透過語言去呈現自身;守護界線,並不能確保在與人的互動中,「自我」會得到應有的尊重──如果,你的「自我」根本不存在、或晦暗不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