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投訴?就是埋怨和指摘對方沒有回應自己的期望,責任在他者的一方;但問題是:你有沒有反省過可能是自己性格的缺陷,令別人無法回應你的訴求呢?
歇斯底里患者花太多時間去揣摩別人的期望和想法,但卻花太少時間去照顧自己的需要,當你的意識不停駐在自己的身體中,是很難細緻地感覺到自己的需要的,更遑論如何表達這些需要。當一個人內在空蕩蕩,要表達自己的訴求時,便只懂咆哮,即我所謂「歇斯底里」的表達方式。
身體沒有能力發出聲音,卻期望他者聽到你的需要,中間的洪溝便構成了歇斯底里的表達模式──聲嘶力歇,只懂重複,表達卻蒼白無力。
埋怨輔導沒用處
有些受助者在輔導過程中,花了大部分時間埋怨身邊人、指責身邊人,最後更將矛頭指向輔導,埋怨輔導沒用處。我通常的回應是:除非你口中指摘的、要為事件負責的人來到我的輔導室,並願意接受輔導,輔導是不會產生實質作用的。輔導真正的作用,並不是要找出真兇,而是了解自己的性格缺陷如何令事件惡化。其實只要受助者能修正自己性格上的一些缺陷,例如辨認自己的知覺所呈現的真正需要,並清楚表達自己的需要,別人是不會無動於衷的。
你不停的埋怨、投訴,用說話攻擊對方,對方只會建立更厚、更堅實的防衛牆,你的訴求反而得不到適當的回應。歇斯底里患者的問題是,他們不是向對方表達自己的訴求,而是不停埋怨對方沒有滿足自己的訴求。如果將表達比喻為一個旅程,在正常的表達中,身體的知覺應是旅程的起點,說話是旅程,終點才是對方。但歇斯底里患者卻期望一步登天,他們活在扭曲的情感邏輯中:起點是對方,沒有旅程,卻期望對方滿足自己的需要。
成功溝通的關鍵
為什麼要溝通?當然渴望得到對方的明白和認同。但對方如何能明白和認同你呢?關鍵是跟你走過「經驗」的旅程,所以說故事的能力很重要。你不單要縷述路程,更要為路程加上「註腳」,讓別人明白對你來說什麼是重要的。就好像導演運用「凝鏡」,這些鏡頭的作用,是要表達較強烈的感受,表達對導演來說重要的景物。應用在表達上,我們說話的語氣,其實發揮著凝鏡的作用;一句說話中某些字詞聲音的高或低,是讓別人明白對你來說,什麼是重要的價值。
除了註腳外,說話時的身體語言,也能夠帶領別人進入你的經驗。一個熱愛自己生命的人,會很想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生命;擁有這種欲望,溝通時才能夠引領別人進入你的內心世界,達致水乳交融。很多神經學家都指出,我們腦中有所謂鏡像神經,能明白別人的處境和感受。當我們說話時非常投入,別人便能夠透過鏡像神經,代入你的處境。鏡像神經能夠引領聆聽者,在腦中塑造出現場一樣的實體經驗,就好像進入別人的身體,與對方一起經歷事情的始末。
你要別人要明白和認同你,你有沒有清楚和細緻地陳述你的經驗呢?你愛自己嗎?厭棄自己的人,縱使說了,但心底其實不想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生命,於是說話便產生不出應有的果效。你有沒有這種開放態度,讓對方進入你的故事呢?可惜的是,強迫症患者只會把故事簡化為主題簡介,而歇斯底里患者卻不願說「自己」的故事,只喜歡說別人的故事,卻詰問對方為什麼不明白「自己」。
完滿的表達
哲學家丹內特認為,世上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喪屍,過著人云亦云的生活,難怪說話時會把別人悶過半死。真正的表達是有角度的,你用你的一雙眼觀看世情,你的身體也居停於事物中,你所描述的除了眼前的景物,更是你的身體進入世界時擦出的火花(用拉岡的述語,即jouissance)。人觀察世界時,永遠不會是一個無邊無際的開放世界,而是自我框架內的世界。當你擁有自我的框架,別人在聆聽你的陳述時,便會明白你的觀點角度和價值取向。這與情緒表達息息相關。
軀體標識理論
著名的神經學家Damasio說:「情緒的世界主要由發生於我們身體內的行動所構成的世界,這些行動包括了從面部的表情及體態到臟器和內環境的改變。」Damasio指出,我們接收外界的信息,除了用眼和耳,更是以「身體」去接待發生的事情,其中包括「面部表情」、「體態」、「臟器」與「內環境」。
1. 面部表情:什麼是面部表情?我們面部接觸外界事物時,面部的肌肉都會產生反應,是欣盈接待世界或是退縮躲避,這些訊息都會傳到大腦。
2. 體態:什麼是體態?就是我們身體的動作。當我們面對討厭或讓我們害怕的人,我們會垂下頭,不敢直視他;遇到你喜歡的人,身軀會不由自主趨近他。這些動作的訊息,都會傳到大腦的體感區。
3. 臟器:什麼是臟器?就是我們的心臟、肺和腸子。以心臟為例,遇到心儀的人或異性,我們的心跳會加速。心跳的變化也會傳到大腦。
4. 內環境:內環境是指我們體內的化學池,如皮質醇、腎上腺素等。遇到外界刺激,我們的內臟都會加速上述化學物質的分泌,這些化學物質會經過血管,傳到大腦,助大腦監察身體的變化,並作出反應。
在Damasio眼中,上述才是「情緒」的本質,而不是我們常常所說的快樂、悲傷、恐懼、憤怒、擔憂等。後者只是「感受」(feeling),而「情緒」(emotion)是一個更大的概念,是身體的狀況知覺,是一種軀體智能,除了幫助我們對事物作出價值判斷,更會建立習慣的反應(你可以稱這為自我、人格或心靈),助我們趨吉避凶。
Damasio給上述身體和情緒反應一個名稱,叫「軀體標識器」,即大腦不單接收眼前的景物,更會在接收景物時,同樣紀錄我們對景物的身體反應(為事物貼上情緒標韱)。我們的生命不是一部死機器(一部錄像機或一部錄音機),只紀錄客觀的事物,我們的大腦會不停記錄我們的情緒反應,為視像和音像進行情緒加工,產生出對事物sense。Sense是什麼?就是方向感和價值系統,一個有 sense的人,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,對人和事作出快速的反應。更重要的是,一個有sense的人,說話時會流露出一個人對事物的觀點和角度,而不會淪為一個「事實報導員」。
說話的效率
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。一個有很強表達能力的人,其實是一個用心生活的人,「軀體標識器」在他的人生中不斷運作,不斷為事情貼上情緒標韱,便能建構出自我的軌跡。與別人對話時,便能爽快直接,講出重點。
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,沒有替事情貼上情緒標韱的人,會產生下列兩個後果:第一,分不清「你或我」,常常把很別人的聲音或瑣事收集在腦海中。第二,會雜亂無章,腦海中儲存了一大堆資料,卻沒有一個組織架構,資料不容易查找;於是,說話的力度和影響力便大大減弱。
「軀體標識器」有助我們處理日常的記憶,它利用情緒,判別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、什麼是不重要的事情,只儲存有強烈情緒反應的資料,便能夠在內心建立起自我的論述,減省無謂的內容。歇斯底里患者說話時,常常缺乏重點,你聽他說了大半天,卻不知他想表達什麼。他們談話的內容可能很豐富,亦鉅細靡遺,但他們欠缺的,卻是個人的角度與價值取向。別人其實最想知道的,是你說這些,究竟為了什麼?你想別人怎麼樣回應你的訴求?但由於歇斯底里患者太投入別人的事情,常常魂不附體,「軀體標識器」便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;或錯把別人的反應當成自己的感覺,以為在標識,其實只不過在標識別人。
成熟的心靈
一個真正的活人,內心應充滿大量由「軀體標識器」加工的自我意象,而不是一大堆與自己無關的客觀資料。當一個人透過不斷反省、不斷修正, 便能把意象組織成一個自我系統,即Damasio所說的「自傳式自我」。一個長次有序、沒有矛盾、融會貫通的「自傳式自我」,就好比一個完善的參考目錄,與別人討論問題時,便能即時查找相關的意象,作出對自己最有利、配合自己價值取向的適切回應。
很可借,歇斯底里患者花了大部分時間去關注別人的事,卻不去發展自己的系統,即那個「自傳式自我」,到了真正要伸張自己的欲望時,便無所依、無所靠。只懂叫喊(以為身體可以發出想要的聲音,卻不知聲音是要透過目錄系統,才可以查找到),只懂投訴(以為不停指控對方,對方便能回應自己的微聲、無聲),其實都是超自然,緣木求魚。難怪拉岡說:「形而上學,就是歇斯底里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