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起一件陳年往事,或許可以給作為家長一點啟發。
某年的某一天,那天是我的生日。在大清早,我的母親問我:「今天是你的生日嗎? 」我靦腆的答:「是啊!」其實很多年的生日,我不是找朋友度過,便是自己一個人度過。
既然她這樣問,我便以為今天她會給我慶祝。下班之後,我如常回家,開飯了,飯檯沒有特別的餸餚。吃完飯之後,也沒有特別的儀式。時間滴答滴答的過去,沒有任何事情發生。我的心乾著急,你玩我嗎?如果你不是問了一句,我可以為自己安排一些活動,總算給自己過一個有意義的夜晚,還自己的出生一點尊嚴。
我於是走去問她,她說:「我只記得你的舊曆生日,如果你喜歡,我可以即時給你烚一隻雞蛋,給你封一張紅紙。」我即時眼淚汩汩而下。那個晚上,我吃了那隻雞蛋,但比死更難受。從那天開始,我再沒有對她有半點期望。
這是一個期望管理的問題。大家一向相安無事,你不愛我,我自有自己的安排。但你為什麼如此一問呢?一些人,心地不好,也很白痴,便做成人間種種悲劇。我的母親,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說話的動機。說話是溝通,是慾望的交流;但對一個強迫症患者(我的母親是一個強迫症患者,也是一個歇斯底里患者)來說,他們的慾望很短,根本達不到他者的領域,即管說說,其實不會有任何跟進,亦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,所以才闖出禍來,傷害了兒子的心。
如果你根本不打算和我慶祝生日,你根本不應在我生日的日子問這問題;更何況大家是至親,自然會有所期望。我可以接受一個「不願付出愛」的母親,我不能接受的是一個「信口開河」的母親,因為後者,我根本不知可以期望什麼?情緒會因她的「信口開河」而跌蕩,靈魂被不一致的說話牽引,於是不知如何自處。很多年,我都是一個人度過我的生日,我甚至自得其樂,沒有人愛我,我也要愛護自己。但一句「今天是你的生日嗎?」卻引誘我離開慣常的生活,跌進失望的深淵,就因一些人說了一些「不負責任」的說話,說了一些語意含混、動機不明的說話。
心理學上有一種母親叫schizoid mother,她們喜歡發放矛盾的訊息,結果孩子兩面不是人,便只好壓抑一面,去奉迎另一面,於是日後形成精神分裂。我知道母親並沒有惡意,她只是無知,對自己說話的動機的不了解;但這往往令身邊人無所適從,因而不能建立合理的期望,結果帶來傷害和失望。坊間常說贏在起跑縵線,有這樣的母親,確實輸在起跑點,因為未開跑已經輸了,心理在打困籠,內心消磨在沉默的虛聲中。
貧乏不會傷害一個人,表裡不一致卻會傷害自己的孩子,令孩子不知可以期望什麼、可以慾望什麼?結果,快樂變成了焦慮(這是jouissance的真正意思)。兩個我在交戰,而不是與真實世界交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