溝通與父親之名

父親

什麼是咄咄逼人呢?就是每個能指隱藏了過多的感情,像棉裡藏刀。

聽的人很不好受,只覺非常疲累。

說的人可能不察覺,他說,我只是表達自己罷了。

但聽的人卻覺得像是一場肉搏戰,一場鬥爭。

只是平常的交往,平常的交談,犯不著這樣勞累。

所以,沒有父親之名的人,是沒有朋友的,因為身邊的人都忍受不了他們排山倒海的溝通方式。

父親之名與溝通

父親之名,就是引領人由真實界、想像界進入像徵界的他者。

父親之名的作用,就是把一個人的要求切割成細碎的欲望,變成可供陳述或可供交換的符碼。

但很可惜,很多人都沒有進入像徵界,仍和母親談戀愛,享受一個人的欲望。他們以為和別人在談話,其實只是不斷在宣示主權,沒有分享、沒有聆聽、沒有妥協。

這根本不是溝通,溝通是兩個人的事情,溝通涉及交流,真正的溝通是back and forth,不單說出自己的需要,也聆聽別人的回應,再融匯給予一個反應,別人才能和你繼續談下去。

以簡單的符號代表,你說的是S2,對方基於你的說話而說出O2,你接續的S3應包括O2的成分,而不是單純的回到S2、甚至S1。

但缺乏父親之名的人,他們的溝通方式是不停的S1、S1再S1。

別人也有欲望

別人也有感受、也有欲望,當對方和你back and forth數次之後,找不到之前的O2,便有一種斷裂、閹割的感覺,便不想、無力再與你談下去。

你可能會說,如果你這樣、那樣回應我,我便不用回到S1。對不起,這只是你的妄想,你以幻想代替真實,在你的幻想的世界中,客體只是你的附庸,只有你一個人的欲望在流動。

愛,從來是兩個人的事,是兩個都有需要和欲望的人互相交流,互相滿足對方需要的過程。說得白一點,是兩個缺乏愛的人,沒有愛卻共同締造愛的過程,需要互相認同和接納,愛才變得可能,溝通的作用便在於此。

懂得溝通便懂得愛

溝通,不只是交換資訊,而是締造愛的感覺,締造共融的感覺。起碼知道我的肉身以外,有一個人能明白和認同我的想法,並與我的想法互動、互相激勵。溝通時,生命流向客體,再奔回主體,主中有客,客中有主,這才是愛的溝通。

我說的不是唯唯諾諾的欺哄對方,像很多看似愛心爆棚的社工,點頭卻不知對方說什麼,我說的是S2要包含O2。

但缺乏父親之名的人,因為沒有進入像徵界,溝通時只是不停說S1,不能將別人的說話含納進自己的論述中,愛是注定不可能的,他們以為在表達自己,其實卻在摧毀愛。

很多說話不等於溝通

在這facebook與whatsapp的世代,人變得很多說話,說多了便以為自己很善於社交,拉岡說:小他者(other)的語言不等於大他者(Other)的語言,前者是如何切割肉身成為語言,後者只是鸚鵡學舌,人云亦云,對排解焦慮、排解肉身的孤單,於事無補。

所以,說很多話的人,不等於擁有父親之名。說很多話,可能只是掩飾沒有父親之名。

心理分析的輔導模式,其實就是學習說話、學習表達自己。輔導員成為你的代父,拋出符碼,讓你確認肉身的知覺,與自己的靈魂相遇。當然,這個過程絕不容易,但對我來說,這樣處理精神疾患才是正道、王道。

當然,在這自以為聰明卻非常淺薄的年代,很多人不願走這條堅實卻勞累的路,不從像徵界入手,卻從想像界偏行歪路,想像自己是某種性格的人——一個藝術家、一個革命者、一個成功人士……

但真與假是有分別的,到了與別人接觸時,你便露出馬腳,不是使身邊人感到很不舒服,便是使愛變得不可能。別人和你交往,不是觀賞你在演戲,而是與你接觸、與你溝通、與你去愛。但這些人卻太需要演戲,因為他們內心隱藏著是一個精神殘缺的人,他們太需要透過想像去填補那份缺失,當然他們不會承認,但對身邊的人和下一代卻造成傷害,因為他們佔去別人的心理空間卻不自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