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自殺,關於語言

自殺

很多人說,自殺不能解決一切,但我相信,自殺可以是一種解脫,生活實在太勞累了,死了,便一了百了,但我,不甘心。

自殺,應該是最後 最最後 最最最後的方法。

生命欠我太多了,如果我選擇了自殺,便是向那加害於我者,宣佈投降。

我要在我死之前,學懂向別人說,我餓了,請給我一個蘋果,而不是乾著急,只覺得身體不適,呆呆看著痛苦,而不懂向別人哀求。

我是說,欲望。

這兩個字,是我近來在輔導中,說得最多的兩個字。

很多人誤解了我的意思,以為我鼓吹自我中心,或縱慾等東西。

其實,欲望是由身體知覺過度到語言的橋樑。

餓了,我們需要說出我們的需要。

你不停的哭,究竟你想要甚麼 / 但你並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,你只想消除飢餓不適的感覺 / 母親對你說,你想要一塊餅乾嗎,還是要吃冰淇淋?要一個蘋果好嗎? 你必須回答,把那虛空的感覺形塑成能指 (signifier,語言的基本單元),才可勉強消除不適的感覺。這個由身體過度到語言的過程,會經歷閹割的痛,因為饑餓不等於蘋果,你只想消除飢餓,你不想要蘋果。但你必須選擇,選擇那個可以減低痛苦的選擇(雖然這個選擇會在日後帶來不滿足,因為你被能指誤導了),但這是人唯一能成為人的過程。如果我們選擇前者,我們便活在自閉的混亂空間,這是精神混亂的世界,也是精神病的世界。我們得以語言通向世界,或以語言遮蔽世界,再在日後修正語言,使自己的語言趨近內在的真實(Real),這便是心理分析所做的工作。

語言幫助我們與別人進行交易,需要才得滿足。比方說,你餓了,你要懂得向別人說,我想要一個蘋果,那飢餓的感覺才會消失 / 若對方說,我沒有蘋果,你便向他要一個橙,或梨子之類的東西,這便是語言交換的過程。從上述例子,你會看到,欲望是由一個能指 (signifier),轉換為另一個能指,而最終達致交易。這個交易,是象徵性的(symbolic),因為最初的能指是餓的知覺,但由飢餓轉化為蘋果,這是由想象界(imaginal)過度到象徵界的過程。

生命永遠覺得不滿足,因蘋果並不是你「真正」想要的東西,但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,因為經歷數以億計的能指轉換過程,你已經忘記了你最初究竟想要甚麼。正如我到家俬店買一張沙發,回到家中,坐在沙發上,竟為覺得很失落,很失落,很失落,我究竟想要甚麼?我並不知道。但意識之外有個人知道,他以失落的感覺告訴我。

We all get lost. Lost in translation.

由想象界走向象徵界,再由象徵界回歸想象界。這是人必須走的路。也是拉岡(Lacan)心理哲學的精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