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慮的意義

焦慮症

焦慮,只可管理,不可壓抑。

當你對自己說,不要緊張,其實已經是一種壓抑;你只是強行把焦慮壓下去,焦慮並不會因此而消失。

我們必須接受焦慮其實是生存的真實感覺,當嬰兒張開眼晴看這個世界,他看到的是一幅圖畫,但這幅圖畫會隨著身邊的人的走動而改變,他根本不能控制眼前的東西,帶來的感覺便是焦慮。

人如何克服焦慮?是透過語言,當眼前的圖畫的一角突然消失,接著你聽到一把聲音說:「媽媽只是走開一陣子,很快便回來。」經過很多次類似的經驗,你便認知到那「消失的一角」只是短暫的別離。

經過很多年之後,人看到的世界其實都是加上了標韱的世界。語言令世界產生了意義,於是,我們比較能夠接受眼前不完美、不盡人意的世界,那個不完全由自我掌控、要與他者分享的世界。

就是這樣,赤裸裸的世界變成了可被認知的「世界」,當世界轉變,我們會給世界一個解釋,於是焦慮比較能夠忍受,亦某程度得到管理。

我們必須學會接受,生命是一個不斷失望和失落的過程。

我們活著的世界,一切都在變,人會變,感情會變。當然,我們可以努力保持事物不變,或用盡各種生存伎倆,塑造我們期望的世界。但我們的身體,卻紀錄了生命所經歷的一切,那些我們不願意面對、不願意接受的事情;當我們的意志一鬆懈,焦慮便撲向生命,令人感到不安。

焦慮其實是模糊的知覺,那未進入語言世界的覺知。

心理輔導員的工作,有如考古學家,要在迷霧一樣的語言世界,找出真相,再把真相以語言的方式,告訴當事人,讓真相融入生命的大論述中。過去發生的事其實並沒有消失,但已融滲進生命中,以另一種方式在人的生命中活著。

性格的建立,便是通過這個整合過程。

害怕面對自己的人,企圖消滅過去的痕跡,於是建立了重重防衛機制,不單與自己疏離,更與別人疏離;肯面對自己的人,不會害怕面對生命的陰暗面,他努力與自己對話,努力了解自己,讓過去的苦難成就今天的性格。

其實,一切苦難都可以承受,只要你不背棄自己,只要你願意還自己的生命一個尊嚴。

患上焦慮症的人其實是生命的逃兵,他拒絕承認那些既已發生的事情,他否認生命的坎陷;但那破碎的生命碎片並沒有因你的主觀意志而消失,它透過焦慮發出聲音,只是你聽不見,也不能辨識。

古諺有云,我們在那處跌倒,便須要在那處站起來,一百年的精神分析歷史,都在見證這個真理。但是,你的耳朵在哪兒呢?你的心靈是蒼白還是豐盛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