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睡心靈

精神分裂

起初,生命是本能。

之後,是一連串命名,符號代替了本能。

符號編織起精神結構,自我出現了。

但這個我,是我嗎?

命名的過程中,失落的是生命本身。

還記得兒時暗黑的世界嗎?你覺得無助與空虛,母親看到你哭,走上前問:

「你是否餓了?」

從此,那種空虛,你誤認為飢餓,尋尋覓覓好多年,怎樣吃,也填補不了那空虛。

那種感覺愈積愈大,直到遇上了上帝,宗教說,這是人犯了罪之後的後果。

你說,終於尋見了。

但尋到的,可能是你失落了的部份,那沉睡的生命滋長出來的分裂個體。

生命依舊沉睡、依舊不快樂。

不讀經,你就不快樂;因為不讀經,那編碼過程就停頓下來,就想不起「上帝」。

我再說, 起初,生命是本能,然後是一連串的誤譯,然後,你忘記了你是誰,你活在別人給你的生命中。

就如你到一間餐廳,你原來想喝一杯Cappuccino。

那侍認對你說:「我不知你說甚麼,不如喝杯涷檸茶吧,涷檸茶解渴。」

這時,你清一清你乾涸的喉嚨,感到口渴,便說:「就要一杯涷檸茶吧。」

經過很多年後,你忘了你究竟想要甚麼,你以為有選擇,其實在命名過程中,你早已被命名了。

這使我想起齊澤克說過一個笑話,有間工廠發生了偷竊事件,情報指出某些工人夜裡進行偷竊。管工知道這個消息後,便進行秘密監察,可是他監視了幾個晚上,甚麼也看不到,只看見工人把空著的手推車推出廠房外,手推車空空如也。

「工人沒有偷甚麼東西?」管工問。

「怎會沒有?」那情報員說。

「他們只是把空置的手推車推出廠房外。」

「他們偷的,正是那些手推車啊。」

你沒有被剝奪,你沒有被偷去任何東西;因為你所擁有的東西,已是被剝奪後僅能擁有的。這是黑格爾(Hegel)說的。

所謂潛意識,便是在命名過程中失落了的欲望;你沒有欲望,因為當欲望出現時沒有遇上相關符號,欲望的現身只能以缺席(lack)的位置出現。

這些意識從未出現過,因為沒有符號辨認它、招呼它,我們感覺到的只是一種隱約有過的感覺、一種盲動,或者和這欲望相關的客體出現時,我們死心不息、近乎歇斯底里的古怪行為。

因為我們知道,和我生命相關的東西在這裡。和我生命相關的快感(jouissance) 也在這裡。

而心理輔導,便是嘗試辨認這些從沒有出現過、卻常與我同在的欲望,那些語言之前的斷裂渴想,而這,也是生命。

但現在的心理輔導並不是走這個方向,你在尋索,但輔導員已經說不用尋索,湯已經煮好, 你要的是A湯B湯,還是C湯?他們為你提供有效率、快樂而成功的人生,但我要問的是,復原後的我,是我嗎?這一種快樂,是否就是生命之樂;這些治療方法,會不會把我從個人無意識的火坑拉出來,卻推進集體無意識的深淵呢?

我們要的不是卡拉OK音樂,我要唱出自己的歌,使每個細胞都快樂。

認識自己,便是這個意思。

說話能喚醒我們沉睡的心靈,但大他者(Other)的聲音,只會使我們和自己愈行愈遠,沉睡的心靈愈沉愈深,最後只能聽到無言的哭聲,便是所謂的抑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