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fe is difficult! 一位心理學家如是說,相信也是很多人的心聲。小朋友的生活,無憂無慮,輕鬆活潑,但隨著年紀漸長,笑容減少了,想發出一聲澯爛的笑聲,也無能為力,因為內心不快樂。
我們自少受到父母的保護,一切重要事情都由他們決定, 但當我們漸次長大,由踏進校門第一步開始,我們邁進一個陌生的世界。那裡有些人喜歡你,有些人討厭你;在那裡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,學習與人共處,做錯事別人不會原諒,你要計劃你的將來,確立一套做人處事的原則,好使你不會迷失方向……從錯誤中學習,從趺撞中成長,是這個階段的普遍經驗,但這些經歷也無可避免帶來成長的痛楚。
而事實上,若是我們不肯接受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,而拼命逃避痛苦,往往陷入更深更痛的痛苦當中。酗酒和濫用精神藥物的人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他們害怕痛苦,想利用藥物來減低痛苦,想不到,這種以逃避作為手段的「解決方法」,竟成為日後製造痛苦的另一根源。
但我們的文化,普遍否定痛苦的正面意義,且鼓勵人們逃避痛苦。電視台盡是聲色犬馬、胡鬧荒誕的節目,電台播放甜絲絲、浪漫怡人的情歌,締造出一個無憂無慮的世界;在這樣的環境長大,很容易叫我們對生活失望。因為生活沒有想像中完美,現實生活無可避免要面對孤單、承擔責任、接受現實、甚至和生活妥協種種痛心的問題。
有些人藉著忙忙碌碌、閒時與朋友狂歡作樂,來忘記生活的痛苦。但每當夜靜無人,那心痛的感覺又會湧上心頭,一大堆成長要面對的問題令他們難以入睡。
難怪Penadol是世界上最暢銷藥物之一;雖為它並不能對付病因,但既能舒緩痛楚,管它對身體有害、帶來副作用,我們都放進口中。事實上,人類很多發明,背後都是希望除去生存之苦。我不否定文明的價值,否定不斷進步帶來人類幸福,但社會進步,並不保證生活一定快樂,只要將城市人和農村的人比較,就會發現農村的人雖然生活貧困,但活得輕鬆自若,對人全無機心。你在當中感受到什麼是和諧、什麼是友愛的群體生活。他們並非沒有痛苦,只是他們對待痛苦的態度和我們不同罷了。難怪很多人旅遊過蒙古或新畿內亞等地,都會樂而忘返哩!
我相信,無論那個時代那處地方都存著問題,造物主並沒有應許我們一個玫瑰園。否定生命的殘缺是非常幼稚的表現。成熟的人經歷得多,再不會逃避痛苦,而是學習分辨那些痛苦是無可避免的,那些痛苦是自作孽。而對於那些不能逃避的痛,不但要學習接納,更要與它共存活共活,積極地擁抱這有喜有悲的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