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際與我

美國著名精神科醫生斯科特.派克(Scott Peck)認為,人類的痛苦可以分為兩大類:第一類是「存在性痛苦」,就是人生必須經歷的痛苦,如生老病死,誰都要學習面對,沒有人能逃避。第二類是「神經官能性痛苦」,這是因為想逃避「存在性痛苦」而產生的精神困擾,例如因為害怕長大、害怕面對外界,於是封閉自己,不與人接觸,以致患上焦慮症、抑鬱症等。

派克認為成長是痛苦的,但同時也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。為什麼成長會產生痛苦呢?因為成長是一個由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,離開父母,過程是艱巨、痛苦而困難重重的。就如畢卡索試圖擺脫父親的影響,探索自己的藝術風格,便得違抗父命;同時父親是養育他的人,現在要與他分道揚鑣,心中難免生出歉疚,就好像背叛了父親,那種錐心之痛可想而知。

存在性痛苦是必須承受的

然而,派克認為,成長的痛苦屬「存在性痛苦」,是必須承受的,因為人必須離開父母,才能開展自己的人生。任何人打壓這種渴望,付出的代價將會更大,更容易陷入「神經官能性痛苦」中。

我們必須承認和接受,我們與父親、母親是不同的個體,有不同的個性、價值觀,不能一輩子依存著父母而生活,否則,雙方只會感到不自由,更可能會引發嚴重衝突。

父母也要承受痛苦

與父母分道揚鑣,不單孩子覺得痛苦,父母也同樣痛苦,他們養育孩子多年,花盡心血,現在孩子說要獨立,父母必然不習慣,甚至感到寂寞、失落和難過。但是,如果父母不能忍受這種痛苦,勉強將子女留在身邊,或事事替他們作主,子女便不能發展獨立的人格,不能健康成長,日後就更難以承受進入成人世界的壓力。

拒絕成熟的代價

派克說:「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,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。拒絕成熟,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、逃避痛苦。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,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,不及時處理,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,承受更大的痛苦。」

作子女的,必須學習走出父母的安全網,努力開展自己的人生;這過程帶給我們的心靈痛苦和煎熬,有時是非常劇烈的,甚至令人巴不得退回父母的庇蔭之下,任由他們繼續主宰我們的人生。如此,我們便無法發展獨立的人格,邁向成熟,也難以迎接未來的挑戰。

邁向獨立、成熟,是人生必經之路;要是因害怕痛苦而走回頭路,你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,承受更深的痛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