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岡 (Jacques Lacan,內地譯拉康),法國著名的心理分析理論家,精神科醫生,心理分析師,被喻為法國的佛洛伊德,他將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發揚光大。
要了解心理分析理論,必須從佛洛伊德發現潛意識說起。在十九世紀初,一些婦女無緣無故失去腿部的知覺,經醫生診斷,雙腿完好無缺,不是機能出現重大問題。但透過與佛洛伊德的傾談,病人把心事和盤托出,腿部的毛病竟不藥而癒,這便是心理分析誕生的起點。
發現潛意識
原來我們對自己的了解,只停留在意識層面,生命中有些「真相」是我們不了解的,而身體某些知覺,卻與這些「真相」息息相關。佛洛依德稱我們從不察覺的身體知覺為潛意識。佛洛伊德指出,我們只容許自己性格中討好的一面進入意識,而不想別人看到的一面則加以否認,於是形成潛意識。
由此可見,潛意識的形成,很大程度與道德和壓抑有關。你可能會問:我並沒有壓抑,怎麼會形成潛意識呢?於是拉岡提出另一種學說,是關於語言與潛意識的關係。拉岡指出,潛意識的形成,並不是因為壓抑,而是欲望進入語言的過程中,欲望被語言扭曲和刪除。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工具,但語言只是一種公共論述,我們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特的,當經驗透過共用的語言去表述,無可避免有些東西(特別是說者的動機和欲望)會失落,這些失落的東西漸漸堆積成為潛意識。
拉岡的理論,可謂平地一聲雷,對人的自我了解造成很大的衝擊。原來人類都被語言閹割,我們以為自己活著,但所謂的活著其實只不過是語言過濾之後的「生命」,真實的自我可能從來沒有在語言中現身。拉岡說:「無意識,像語言那樣構成。」意思是我們用語言去描述經驗,但語言反過來卻把真實扭曲;不被語言化的「經驗」,拉岡稱為無意識。
語言與精神病
如果我們接受拉岡的論點,我們便會明白一切精神問題,其實都與主體被語言背叛有關。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遭到語言異化,但我們卻以為說著的就是自己,於是「真實的自己」只可以透過各種心理症狀現身。
拿強迫症為例,強迫行為其實是一種欲求的表達,透過強迫的思想或行為,潛意識主體不斷嘗試呈現沒有進入語言論述的欲求,但卻屢試屢敗,因為我們的表達方式是社會賦予的,當父母沒有說出你的心底聲音,任你怎樣表達,都是說著他者的語言,真我從沒有出現。所以,輔導員的介入很重要,透過心理分析,輔導員嘗試拆解「無能語言」背後的「大能」(即佛洛伊德所說的利比多,拉岡所說的jouissance),當主體找到適切的語言,身體的壓力才會得到釋放。
所以,拉岡的心理分析是一個求真的過程。拉岡指出,象徵界(symbolic,即語言)、想像界(imaginary,即對自我的想像),如果缺乏了真實界(real,生命真實的知覺),無論說得怎樣流利,都可能只是說著別人賦予我們的說話,不觸及真我,與真我無法相遇。
復興佛洛伊德理論
拉岡被喻為法國的佛洛伊德,以復興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為己任。他的演講,深受法國知識分子的歡迎,梅洛龐蒂、福柯、德希特、加塔利都是座上客。拉岡的著述不多,主要收錄於他的Ecrits。他的演講橫跨二十多年,由他的女婿Jacques-Alain Miller筆錄並出版。
由於拉岡演講時大量引用哲學、語言學及數學,比較艱深,所以並不普及,在英美等地並不流行,但在法國、意大利及拉丁美洲等國家卻大行其道,甚至影響心理分析理論發展的趨勢。拉岡指出,要明白現代人的精神問題,必須明白語言對自我發現的影響,這確實開拓了心理分析的一片新天新地,對精神病的理解和治療邁出一大步。透過拉岡的理論,我們學懂怎樣與精神病人對話,亦大大改善了輔導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