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分析理論由奧地理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創立,要了解心理分析理論,必須從佛洛伊德發現潛意識說起,在十九世紀初,一些婦女無緣無故腿部出現疼痛,經過醫生診斷,發現雙腿完好無缺,並不是機能出現重大問題,透過與心理醫師的傾談,足部的毛病竟不藥而癒。這便是心理分析誕生的起點,原來我們對自己的了解,只是停留在意識的層面,有一大部分的生命真相是我們並不了解的;而身體的某些知覺,卻與這些生命真相息息相關。
佛洛伊德稱這些知覺或我們從不察覺的身體知覺為潛意識。心理分析誕生於工業革命之後,那時大量工廠興起,工作分工愈來愈仔細,人於是漸漸淪為某種功能。工業革命徹底把人的定義改寫,從前的人是有靈魂的,但工業革命之後,人淪為一部生產機器,當人對自己的理解變得愈來愈膚淺,難怪百病叢生,因為人確實 不止於某種社會角色、某種功能,佛洛伊德發現潛意識,只是彰顯出人這東西其實比我們想像中複雜。
心理分析理論發現,人不單單是家庭角色、社會角色,更擁有一個人的欲望——那些隱而未見的身體聲音。就拿佛洛依德早期的著作《歇斯底里研究》為例,其中談及一個歇斯底里病人安娜.奧,她的半邊身無故出現麻痺,及後更發展至不能走動。為何會這樣呢?因為安娜.奧有一個臥病在床的父親,她有義務要照顧他,但另一方面她又想參與朋友的開心聚會,這種欲望與家庭角色產生衝突,生命的原慾(佛洛伊德稱為利比多)無法找到一個有效的渲洩渠道,便轉化為一雙不能動的腿。
利比多理論
利比多理論是佛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的核心,利比多是生命的原慾,不一定涉及性,但涉及一個人對快樂的追尋。我們對自己的了解,很多時都是基於自己的思想和說話作分析,但佛洛伊德認為,這只反映出人格的某部分,其它部分只能憑對利比多的推敲,才能明白症狀的真實意義。所以,心理分析是從一個人的語言中,分析一個人的欲望,這個解讀的過程,佛洛伊德稱為詮析(interpretation),正確的分析可以讓症狀紓緩、甚至消除,也讓一個人活得快樂、輕鬆。
但分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因為語言並不直接反映利比多,只能透過推敲才明白生命的底蘊,所以佛洛伊德過身之後,很多心理分析家對心理分析失去信心和耐性,受到美國心理學界的影響,心理分析漸漸淪為一個自我再教育,即教導受助者如何建立更強、更堅固的自我,以適應生活,但這決不是佛洛伊德最初創立心理分析學說的精神。心理分析的原意,是幫助受助者與真我相遇,縱使這個本我是隱藏的、也許不為家庭與社會承認的,但透過分析和語言的確認,隱藏的知覺便有機會現身。
法國的拉岡看見心理分析越來越遠離佛洛伊德的原意,於是便提出「回歸佛洛伊德」的復興運動,他提出「潛意識與語言結構相類似」的理論,可謂切中心理分析理論的要害,我們如何窺見潛意識,只能透過觀察知覺進入語言的過程,當中隱藏了否認、欺哄、壓抑、轉喻與換喻,就是人進入語言的過程中,人遺失了生命本身,我們為了迎合他者,於是說他者的語言,而漸漸忘記了自己的真正知覺。但人天生只可以透過別人賦予的語言去表達自己,所以拉岡指出,存在是一個生命異化的過程,我們不但活在別人的欲望之中,我們更被別人的語言寄劫,無法辦認自己真正的欲望。拉岡的心理分析理論,如平地一聲雷,再次在歐洲復興了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。
潛意識究竟是什麼?佛洛伊德認為是一個人遺忘與壓抑了的個人歷史,但人對自己的理解,如拉岡所言,其實大部分由語言建構而成,那麼潛意識就是語言前的生命,每一次說話其實就是與隱藏的肉身相遇,每一次解釋、每一次論述,其實都希望與真正的自我接近一點,從這個角度來看,潛意識其實是生存的結構,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避潛意識,生存就是語言的糊混與騙局,只是有些人努力活得清醒一點,學習與潛意識相遇,學習說出心底的欲望,但大多數人卻活在別人建構的潛意識語言中,卻以為自己活著,虛耗一生。
在拉岡的心理分析理論中,潛意識並不是實體,而是生命在語言編碼之後遺落的生命碎片,拉岡稱這些生命碎片為jouissance,Jouissance是一個法文字,意思是快感,是一種夾雜著痛苦的快感,像性高潮時產生的一種知覺,當中並沒有語言,但生命的本體自動展現了。拉岡的說法是,生命什麼都不是,就是jouissance,語言只是人類建構的東西。沒有語言,我們可能不能掌握jouissance;但有了語言,說著說著,我們便離開了原初生命的真相,離開了本體,離開了jouissance。這便是人類不快樂的原因,因為很多人的生活都是由語言建構,根本接觸不到身體,何來jouissance呢?
所以,拉岡的心理分析,便是嘗試捕捉語言背後的真實(real),縱使人的存在是由語言所建構,但總得竭力朝向真實進發。拉岡的理論看似很深奧和抽象,其實並不難理解,當你嘗試觀察身邊的人,你會發現有些人說話很流利,但有時你會問:他是說話的人嗎?還是他的說話只是一個純語言遊戲,由一句話連結另一句話,當中並沒有經歷生命本體,說話的人可能只是一個說話機械人。當然我們不容易不辨別說話人是否機械人?因為我們的社會提供很多課程,教導這些機械說話時如何展現人的感情、人的聲線。真和假並不容易分的?但是否真的可以以假亂真呢?心理分析歷史中有一個很著名的案例,他的名字叫Schubert,他是一個法官,也是一個精神分裂患者,他是何時發病呢?就是當他被升做高級首席法官之時。之前,他可以根據法律條文辦事,即人云亦云,但升上了這個職位之後,他便要作決定,這是他不能的,因為他缺乏了主體。說話者背後其實什麼都沒有,而精神錯亂的種種妄想,可以解讀為主體嘗試在虛空和混亂中,重構丁點的自我。
沒有一種語言可以完全表達自我,這是心理分析的限制。心理分析可以視為一種生命修正主義,正如拉岡指出,生命是由象徵界、想像界與真實界構成,生命總有些想像和不真實的成分,但如果生命完全由虛假的語言主導,當遇到挫折時,生命便變得分崩離裂,墮進精神分裂的境地。我們不容易分辨自己的語言有多少「想像」成分,很多人以某些意象遮蔽真實,以致重複犯同一個錯誤,而不明白問題的癥結在哪裡。身體出現焦慮,是因為我們背叛了真實,於是身體透過焦慮向我們發出真實的信息。如果我們選擇繼續逃避,生命便會被謊話掩蓋,漸漸與真實失去聯繫,生命便失去意義,也容易愈說愈糊塗,愈想愈麻目,因為從來沒有與真實相遇。活在真實的人,生命才有力量,才會容光煥發,因為jouissance在我們的身體流動。
利比多與性
佛洛伊德更認為,這些潛意識往往與「性」扯上關係。
很多人都說佛洛伊德是一個泛性論者,一切心理問題在他眼中,都和性有關。這是不少人對心理分析反感的原因,怎麼可能一切心理問題都和性有關呢?這實在超出了我們的觀察和想像,這也是導致佛洛伊德的他的親密戰友容格分道揚鑣的原因。
其實我們不用對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過於苛責,要知道佛洛伊德生活的時代和我們的時代很不同,那時候的人視性為禁忌,他們不敢談、也不去正視自己的性需要,特別是女性,如果女性膽敢說出自己的性需要,便會被視為不道德的淫婦,所以縱使女性有性需要,會加以否認,於是身體某些部分便成為內心鬥爭的場所。
佛洛伊德眼中的性,其實是一種生命原慾,他稱這原慾為利比多(libido),性本能其實是生的願望的體現,早期表現為自戀、自我保護,到了心理結構發展漸趨成熟,便表現為戀愛、性慾,追求享樂、追求與人結連、追尋社會幸福。
佛洛伊德認為,人類歷史的進程根本是利比多昇華的過程,人類超越了動物的本能,不再停留在原慾滿足,而轉化為文化及更高尚的人際、社會情操。只是有些人因為成長遭遇挫折,利比多不能昇華,利比多才會在某些性行為或心理症狀固著,變成性沉溺或性變態。